close
安魂曲究竟為亡靈安息,還是給生者安慰的勇氣?最近教宗辭世,國內又有兩檔難得一見的安魂曲目演出,樂迷不妨比較新、舊教(天主教與基督教)信仰側重面的不同,連音樂都不一樣。

一般安魂曲包括進台詠、垂憐經、震怒之日、奉獻經、聖哉、羔羊經等,不過佛瑞卻刪掉了代表末世審判的「震怒之日」,以清淡、甜美的風格取代原來安魂曲中被過度凸顯的「悲劇」色彩,說明作曲家對死亡與永生的基本態度。
佛瑞原版的「安魂曲」甚至沒有銅管,不過這次林菁指揮的版本,將以1900年完整管弦樂、外加管風琴的修訂版演出。
此外,天主教強調以拉丁文做為安魂曲的固定文本,向來都有標準經文為依據,作曲家不可隨意取經譜曲,不過,這項規則在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中被打破。
生長在路德教派精神濃厚的北德,布拉姆斯自己揀選聖經經文,作品開端取材自馬太福音「哀慟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」,強調「盼望」的新教精神,立場相當鮮明。
嚴格說來,諸如前不久國家交響樂團以歐文之詩演出的布瑞頓「戰爭安魂曲」,還有德意志安魂曲、佛瑞安魂曲等,都不算真正的彌撒曲,只是套用了安魂之名。
【2005/04/07 聯合報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豚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