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躍著翻看這本書,就像是在自家廚房點菜一樣,書頁一翻,小管稀飯上桌,書頁再一翻,香味滿溢的冬補麻油雞再上桌,看完這本書,我真的能體會「飢腸轆轆」是什麼樣的感覺?
陳淑華寫的餐桌,讓每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,都充滿了回憶之味。
先來說我小時候的餐桌,20坪的一樓店面,後方是住家,想當然耳,店面的鐵製玻璃墊辦公桌就是我們家的書桌、辦公桌兼餐桌了。
阿嬤的味道我始終記在心裏,每當端出那一大碗公的「阿嬤牌蒸蛋」,我們四個小鬼就會用手上的工具將其殲滅,完全不留痕跡。
夏夜裏,上完課回家,原本熱騰騰的蓮藕排骨湯都冷了,不過那不打緊,夏天冷冷的喝,有飽足也有清涼,我可以捧著湯鍋,一飲而盡,再舔舔嘴角的湯汁,快樂至極。
我們這幾個小鬼頭都有很深度的近視,阿母去問了秘方,有時弄燉九孔,有時來個四物雞,有時燉一隻雞燉上一整碗的雞精,每每回到家,聞到味,我們便猜今天又有什麼好料可以吃了,大家為此也躍躍欲試,從沒厭倦過。
經過這麼多年,家裏會製造懷念味道的人都不在了,直到現在要嚐上一口家的感覺,真的是少之又少,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老愛賴在別人家吃飯,原來是在找尋家裏的那一味。
書中帶領著大家去尋找36種台灣滋味,看見那個「油粕仔」,我就想起小學盛湯的湯桶裏,表面浮著一層油粕仔,同學竟然都不愛吃,我也可以吃光光,心裏想,這是好料,你們都不知道。
麻油雞比較好找,夜市還是找得到道地的味道,所以記憶猶在。剛過的冬至要吃湯圓,也很令人興奮,彷彿吃湯圓是那天最重大的目標,其他可以一律不管。
漸漸的,台灣味被各地異國風味和快速食材給取代,現代的年輕人要花樣多,口味多,不再是台灣味就能滿足的年代了,不過要我來選,我還是喜歡那種在家大口趴飯,隨意吃著自己愛吃的菜,湯再來一碗的感覺,那才是「家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