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以為又會錯過這一場的講座,沒料到幫Kiwi考完試,竟然可以趕得上2點的講座,趕緊「打的」(搭計程車,打的是對岸這麼說的),奔向敏隆講堂~~~這也是蕭士塔高維契系列的最後一場,完結篇是也~~~~


148)this.width=148" border="0" />



又叫做列寧格勒交響曲的第七號,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作,1942年3月5日首演,卻在1942年7月19日被偷偷走私運到美國成功演出,技術很困難的,是把總譜翻拍成microfilm,偷渡到美國去,由托斯卡尼尼指揮。


1924-1991年這段時間,聖彼得堡不叫聖彼得堡,而叫列寧格勒。


這是一曲對國家的景仰和擁護的愛國音樂,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中的第一主題群,是古典式又篤定的音樂,但卻有尖銳刺耳聲響,乍聽之下,是那種動作很大卻有帶點詭異的音樂。


第二主題群就顯得抒情而單純,與第一主題成了強烈對比,有著國家危難時對昔日的回憶,遙遠的兒時回憶,甜蜜安詳,在規律的律動奏出中,就像搖籃的律動那般閑適。最後由短笛回憶第二主題,長笛和小提琴的對位纏繞,慢慢的行進中的小鼓靠近了~~~


第二大段落是一個反覆12次主題的模式,只有樂器配樂更改,聽完這12小段,要忘記旋律都很難啊!有點像拉威爾的波麗路,持續的15分鐘由小聲到大聲。


整個第二段的無名功臣就是那小鼓,所有樂器都可以輪著來,只有小鼓無怨無悔的敲打著,樂器色彩豐富,到後面幾段,甚至有類似身陷火海的感覺,消防車……我倒覺得像是站在瀑布下被水追打,頭皮發麻……


第二樂章是三段體形式,A段由正規的卡農賦格主題開始,B段則由舞曲節拍支撐,非常的浪漫,不過浪漫維持不久,因為是現代音樂啊!回到A段後則由絃樂以撥絃方式呈現A主題。


@@@@@@@@@@@@@@@@@@@@@@


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幻想曲《黎米尼的富蘭采絲卡》,作品32,是柴先生聽了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後,狂熱崇拜,執意要寫的曲子。


以但丁(DANTE,就是我每天喝的丹堤咖啡耶!)的故事為主角,但只是以表達感覺的手法寫成,而不是以故事為背景,柴先生要模仿華先生的手法,所以導奏就是指環的翻版,整曲非常的有戲劇性,只為表達氣氛,完全跳脫柴先生以俄國感傷民族風的寫法,而深受華先生影響。


什麼是交響詩?(1)單樂章(2)管絃樂(3)有標題,有以上三要件,就是交響詩~~~


最後,我得要給劉洰渭老師拍拍手,他帶領了我們聽了十場的講座,讓我們在聽音樂會前,對曲子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,讓我們聽音樂不乏味,也更有興趣了,感謝~~~~


@@@@@@@@@@@@@@@@@@@@@@@


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蕭斯塔可維奇挺身從軍。目睹血腥戰事,蕭斯塔可維奇根據親身經歷寫下編號第七的標題交響曲《列寧格勒》。在《列寧格勒》中,蕭斯塔可維奇並不直接描述戰爭的殘酷,而是寫出對和平的憧憬。這首曲子是蕭斯塔可維奇交響曲中最長最大的作品,壯麗的最終樂章由銅管鳴奏出勝利的歡愉,恢宏的氣勢讓此曲在首演後造成轟動,也將蕭斯塔可維奇的聲望拉抬至高峰。
俄國指揮家魯道夫.巴夏曾師事蕭斯塔可維奇學習作曲。對俄國歷史的體會、師從蕭斯塔可維奇的經驗,由他來詮釋蕭斯塔可維奇的《列寧格勒》,必然有其獨特手法見解。繼二○○四年訪台後,魯道夫.巴夏再次和NSO合作,以其對聲音的挑剔,定能和NSO共同錘鍊出蕭斯塔可維奇特有的透明銳利。這是一場您不能錯過的組合!
演出者:
指揮/魯道夫‧巴夏
曲目:
柴科夫斯基:交響幻想曲《黎米尼的富蘭采絲卡》,作品32
蕭斯塔可維奇:第七號交響曲《列寧格勒》,作品60


「蕭士塔高維契」系列講座整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豚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