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魔咒嗎?為什麼作曲家們的交響曲都不約而同的寫個九首?
貝多芬、馬勒、舒伯特、德弗札克都寫了九首交響曲
我今天要說的,不是統計親愛的作曲家各自寫了幾首交響曲,我要分享從小聽這種俗人所謂「古典音樂」的經過。
聽音樂會是我生活的一部份,從小學就會跟著媽媽到國父紀念堂,當時國父紀念館是台北最好的表演場地了,去聽歌劇,說是聽,倒不如說看,因為台上那堆金髮碧眼的阿豆仔在高唱什麼歌詞,我是一句也聽不懂,但是整個舞台、背景、燈光、樂團、歌手、劇情的震撼,就打動了我幼小的心靈,覺得這種聽不懂的音樂也是這樣的好聽。
高中唸師大附中音樂班時,有一堂課叫「音樂美學」,劉燕當老師上的,一板一眼的他教一群青少年聽音樂,不知不覺也在課堂上聽了各種風格、背景、曲風、作曲家的作品,我還記得每次考試時,老師會放一段音樂,然後你就得在考卷上寫出這首曲子的作曲家、背景時代、作品名稱、第幾樂章、詳細曲式,所以現在愛樂電台每週五晚上的搶答音樂節目,我們很小時就玩得如火如荼了。
大學上音樂系,理所當然有「音樂欣賞」這門課,老師開非常多的曲目給同學,要大家去聽,但是大學生不是每個人都有錢的啊,只好想出一個辦法,那時還沒有音樂下載,就每個人分配買一卷錄音帶或CD,再互相借來借去的聽熟這些音樂。
慢慢的,我發現,這些音樂都是經典,手上若是沒有一張實在是太遜了,於是,便不惜成本的購入大量的古典音樂,每天聽他,和他們相處,漸漸的聽古典音樂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。
能聽音樂會就聽音樂會,因為臨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,演出者和聆聽者在同一個空間進行著空間和時間中樂音飄揚的交流,是最美完的聆賞音樂方式。
哈!我說完了,進入正題!
德弗札克(1841-1904)是我很喜愛的作曲家之一,他的樂曲有相當濃厚的波希米亞風,16歲就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的他,是個相當熱愛音樂又認真寫作的人。
新世界的第二樂章,是我們小時候音樂課本中得要學的一首歌「念故鄉」,還是中國音樂家李抱忱填的歌詞。
念故鄉
念故鄉
故鄉真可愛
天清清
風涼涼
鄉愁陣陣來
故鄉人今如何
常念念不忘
在他鄉一孤客
寂寞又淒涼
我願意回故鄉
重返舊家園,
眾友聚一堂
同享從前樂
同享從前樂
第二樂章開頭由英國管緩緩柔柔的吹出主題,吼!我都快肝腸寸斷了。德弗札克的音樂除了民族風,我覺得還有一個特色,他特別會寫溫暖的旋律,讓人聽了會發自內心的感動,我聽的是1964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錄音,讚到爆表!
第一張CD還有德弗札克的鋼琴三重奏「悲歌」,Piano Trio, op.90 "Dumky" 由美藝三重奏錄音。德弗札克有四首鋼琴三重奏,其中這首於1891年完成的第四號「悲歌」,他採用波希米亞風手法,運用6種不同的調性寫了6首小曲放入同一樂章,這首曲也堪稱是他室內樂中的傑作。
雙CD中的第二張還有,斯拉夫舞曲作品46、狂歡節序曲、弦樂小夜曲……支支動聽,一放再放,那個音響是徹夜未眠啊,哈。
- Jan 10 Thu 2008 18:14
CD2_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「新世界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